人員查詢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王邊溪谷

有內(nèi)容 有智慧 有意思

時間:2021-08-25 14:32:48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朱良志  瀏覽: 分享:

有內(nèi)容 有智慧 有意思

朱良志

——邯鄲文化網(wǎng) 松蘿晚翠(局部) 藍瑛(明)  無風蘿自動,不霧竹長昏。

花卉 陳洪綬(明)

畫以境出,幾朵微花,也別有風韻。

——邯鄲文化網(wǎng) 松蘿晚翠(局部) 藍瑛(明)  無風蘿自動,不霧竹長昏。

拙政園小飛虹

小小的曲廊所綰束的這個世界,竟然有浮空蹈影之感。

——邯鄲文化網(wǎng) 松蘿晚翠(局部) 藍瑛(明)  無風蘿自動,不霧竹長昏。

溪山清夏圖 盛懋(元)

繚繞的云,回旋的山,清夏中消散的人,構成清幽曠遠的境界。

——邯鄲文化網(wǎng) 松蘿晚翠(局部) 藍瑛(明)  無風蘿自動,不霧竹長昏。

松蘿晚翠(局部) 藍瑛(明)

無風蘿自動,不霧竹長昏。

在中國美學史和藝術史上,境界往往作為衡量審美價值和藝術水平的標準而存在。

作為藝術鑒賞者,我們常說這個藝術品很有境界(在這個意義上,和意境同義),它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境界是有差異性的,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境界;其二,境界是有層次之別的,有的作品沒有境界,有的作品有境界,有的作品的境界高,有的作品的境界低。由此二點,我們可以得出,境界是衡量審美對象規(guī)定性的一個標準,應該說在唐代以來的中國美學中,這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在中國美學中,衡量審美對象的標準概念有很多,如韻、味、格調(diào)等等,這些都和境界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境界是一個與這些概念都不同的標準。

作為審美標準的境界到底有哪些基本內(nèi)涵呢?用最通俗的話說,我以為,境界具有三個規(guī)定性,一是有內(nèi)容,二是有智慧,三是有意思。

有內(nèi)容

有內(nèi)容,是說有境界的審美對象具有深刻的包孕性。用《文心雕龍》的一句話說,可以叫作“秘響旁通”——像悠揚的音樂,縷縷不盡,悠悠難絕。沈周題畫詩有謂:“松風澗水天然調(diào),抱得琴來不用彈。”為什么抱著琴來,卻不彈了,因為大自然就是絕妙的音樂,松風澗瀑中就是一個音樂的世界。這樣的詩就很有境界,用這樣的詩境作畫,非常有利于繪畫境界的提升。

中國藝術以“隱”為要則,強調(diào)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韻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盡之意如在言外。如梅堯臣所說:“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要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強調(diào)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強調(diào)無畫處皆成妙境。言象是外顯的,是在者;言象之外是內(nèi)隱的,是不在者。在在者與不在者之間,在者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將品鑒者引入到不在者的引子。不在者的世界愈廣大,愈豐富,在者的顯現(xiàn)就愈成功。因而在在者與不在者之間,不在者的重要性顯然要高于在者。

海德格爾曾經(jīng)說過,人活動的是一個時間性的場地,或者叫在場,一切在場的“時域”——時空存在,都是由過去與未來構成的真正現(xiàn)實的現(xiàn)在。每個人目前的境界,就像一個“槍尖”,是過去與未來的集中點。在中國藝術的這一“引子”世界中,其實正強調(diào)的是其隱含性,藝術家所刻意經(jīng)營的“引子”是一個最能顯現(xiàn)無限豐富世界的“時位”,它是一種凝聚,不僅在時空上凝聚過去與未來,在在者與不在者之間,充滿了一種意度回旋,也就是中國美學所說的虛靈世界與質(zhì)實世界的回旋關系。如王維這首《書事》小詩,其云:“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讀這樣的詩,感覺到無邊的蒼翠襲人而來,亙古的寧靜籠罩著時空,蒙蒙的小雨,深深的小院,蒼蒼的綠色,構成一個夢幻般的迷蒙世界。詩人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好的“引子”,為我們打開了通向迷蒙世界的別樣通道。我們判斷“引子”的好壞,往往就是看它是否能調(diào)動品鑒者的想象力。

我們說這樣的不在者、這樣的無邊妙世界就是境界,或者叫作意境。它根源于象,又超越于象;境就是這象背后的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美學的境界理論突出的一個思想,就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中心既不在“引子”,也不在這個“引子”背后所展現(xiàn)的全部世界,因為它沒有一個終極表達對象,而在于所提供的一個想象空間。中國藝術的造境,既不在創(chuàng)造者所獨有,也不會被品鑒者所窮盡,是一個永恒的可拓展的意韻空間。

有智慧

葉朗先生在論意境時,強調(diào)“意境”必須具有哲理性意蘊,誠為篤論。他說:“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另一方面‘意’也就從對于某個具體事物、場景的感受上升為對于整個人生的感受。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這里沿著葉先生的思路再予申論。

境界的追求是為了超越具體的言象世界,言象會導入概念,概念起則知識生,以知識去左右審美活動,必然導致審美的擱淺。以知識去概括世界,必然和真實的世界相違背。因為世界是靈動不已的,而概念是僵硬的,以僵硬的概念去將世界抽象化,其實是對世界的錯誤反映。

在西方哲學中,有所謂詩與思之別,以知識去說和以詩去說,是兩種不同的途徑,將呈現(xiàn)世界的任務交給詩。其實在中國,這樣的思想也有漫長的歷史,莊子哲學就強調(diào)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知去言,只能得世界之小者,以自然去言,則能得天地之大全。而南禪的思路也與此類似,南禪接受道家之思想,其所謂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的道路,就是追求世界的原樣呈現(xiàn)。我們注意到,中國美學中境界論的大致形成是在唐代,其形成與莊禪哲學有密切的關系,在禪門的皎然、寒山和接近于禪道的司空圖、王昌齡、劉禹錫、張璪、劉商等是境界美學形成的中堅。他們以境去代替象,以境的言說方式去超越知識的言說,正是在詩與思之間向詩靠攏的反映。

知識是概括,境界是呈現(xiàn),面對一個真實的靈動的世界,境界則成了最合適的途徑。境超越知,但并不意味放棄了智慧,它所超越的只是知識概念系統(tǒng)。思與詩二者之間在目的上頗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顯現(xiàn)世界的真實相。詩的途徑非但沒有放棄對智慧的追求,而且將宇宙人生的穿透力作為其最高追求。也就是說,沒有智慧的境界是一種低等境界,缺少宇宙人生感的境界就顯得單薄了。

有意思

境界作為一種審美標準,除了具有內(nèi)容的包孕性、思致的深刻性之外,還必須有韻味,耐咀嚼,有一種亹亹難盡的美感。有境界之作品擺脫了理智的拘束,任由世界自己呈現(xiàn)自己,讓世界說,還應以美的方式來說,缺少美感的對象,就不能稱為真正有境界。乏味地說,干癟地說,單薄地說,都是一種說,這樣的說不能產(chǎn)生藝術的境界。

中國古代美學有喜歡用“味”來比喻美感的風尚,鼻之于香,舌之于味,是人的感覺器對外在世界的感覺,但它們與視覺、觸覺等感覺不同的是,其感覺是無影無形的,而且又有悠長的回味空間,故而為談藝者所樂道?!段男牡颀?middot;隱秀》在論述隱秀的特征時,就提出“余味曲包”的重要觀點,司空圖在論述境界時,也以味來作比,他說,詩之妙,在“咸酸之外”。有境界之好詩應該有“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境界是一個層深的結構,要在“曲”而“杳”,如人從羊腸道進入深山,慢慢領略山中的奇幻世界。第一境通過繁花綻放、落英繽紛、清暉散落的一群意象,意在創(chuàng)造一個迷蒙奇妙、引人入勝的境界。如同人遠遠地望山,一座散發(fā)出無窮魅力但又暫時無法弄清的美的世界,使觀者無限向往。第二境所選擇的意象都富有力感和強烈震蕩感,駿馬奔騰,鳶飛魚躍,瀑布三千尺,狂風卷巨浪,象征著觀者深入這一世界,領略了無邊的妙境,感受到巨大的性靈震蕩,物攝我心,此乃是走入物我相合境界的前奏。第三境是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清月孤圓,獨鳥高飛,強調(diào)破除我執(zhí)法執(zhí),解除物我之間的界限,觀者的角色消失了,一個外在的觀者,變成了世界的參與者、體現(xiàn)者,我就是白云,就是清風,就是高飛的鳥,就是澄明的月,冥然合契也。從而進入第一義的上上之境。第一境是遠望有奇景,第二境是深入覺震蕩,第三境是寄心明月自往還。第一境是我為物吸引,第二境是觀物識馨香,第三境是我融入物中,此境就是一個包含無邊妙境的深深世界,一個非悉心領悟而不能至的無上宮殿。

在中國美學中,人們感興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識,也不是經(jīng)由外在對象“審美”所產(chǎn)生的心理現(xiàn)實,它所重視的是返歸內(nèi)心,由對知識的蕩滌,進而體驗萬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從而獲得靈魂的適意。中國美學是一種生命安頓之學,追求身心的安頓。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審美快感,而力圖超越一般意義的悲樂感,所謂“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在超越的境界中,獲得深層的生命安慰。

鏈接:www.4590045.com/zuojia/2021-08-25/5086.html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邯鄲文化網(wǎng)

——邯鄲文化網(wǎng)

——邯鄲文化網(wǎng) 轉公或停辦,清理“名校辦民校”,中央八部委重拳出擊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邯鄲文化網(wǎng)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推薦資訊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之謎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
關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區(qū)森林消防隊員公告
關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沒有任何豐功偉績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受難的人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
相關文章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wǎng)安備 130403020011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