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查詢
站內(nèi)檢索:
您當(dāng)前的位置:首頁 > 趙國歷史

邯鄲地名源說:峰峰礦區(qū)——北響堂山石窟

時間:2019-10-01 14:52:19  來源:方志邯鄲訂閱號  作者:  瀏覽: 分享:

 

  響堂山石窟是指北齊以來,在南北響堂山開鑿的石窟,包括北響堂石窟、南響堂石窟、水浴寺石窟(俗稱小響堂)、老爺山摩崖石刻(在元寶山西側(cè))、皇姑庵石窟(在鼓山東坡)、蒼龍山石窟(在一社村東蒼龍山上)等,計有大小石窟20座,其中北齊開鑿13座,隋代1座、唐代3座、北宋1座、明代2座。摩崖造像450余,大小造像600尊。這些石窟不僅是佛教文化的寶庫,也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shù)、建筑藝術(shù)、書法、美學(xué)、服飾、民俗等寶貴資料,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被學(xué)者稱之為響堂山石窟文化。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響堂山石窟位于鼓山西側(cè)山腹間,最早開鑿于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 北齊時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開鑿,因其有附屬寺院,初名為“石窟寺”。據(jù)《續(xù)高僧傳》載:“武平五年鄴都莊嚴(yán)寺、定國寺、興圣寺、總山寺僧一百余名,于鼓山石窟寺坐禪,”此時也名為“鼓山石窟寺”。北齊天統(tǒng)年間,因其規(guī)模已大,有鬼斧神功之勢,改名為“智力寺。”北宋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改名為常樂寺至今。常

樂寺毀于上世紀(jì)四十年代,今存其遺址。目前已被列入重建項目計劃之中。南響堂山石窟初名為“滏山石窟”,因鼓山臨近滏口陘,又稱滏山,故名。隋唐時期,改名為“滏山石窟寺”。明代,因“洞中諸石擊之如鑼鼓聲”,改名為“響堂寺”,隨之,也隨之稱為北響堂寺,漸成習(xí)慣叫法。1961年,國務(wù)院在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南北響堂寺統(tǒng)稱為“響堂山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最早開鑿于東魏末至北齊?!顿Y治通鑒》載:“東魏武定五年甲申……虛葬齊獻武王(高歡)于漳水之西,潛鑿成安(武安的筆誤)鼓山石窟寺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到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高歡次子高洋算奪東魏政權(quán),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高洋即文宣帝。高洋在位的十年間,對北響堂山石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營建,其目的有三,一是高洋好佛,便于禮佛。二是將石窟寺做為巡幸離宮。《常樂寺重修三世佛殿記》載:“文宣帝自鄴都詣晉陽,往來山下,故起離宮,以備巡幸。于此山腹見數(shù)百圣僧行道,遂開三石室,刻諸尊像,因建此寺。三是將石窟作為北齊帝的陵寢。因高歡已秘葬于此,高洋開三石室,意在將其兄高澄和自己與其父一同秘葬于此,其窟的形制就是佛塔式的“塔形窟龕”。這種將帝陵與石窟相融合的建筑,在中國還是首例。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appy_happy_maomi)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推薦資訊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之謎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
關(guān)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區(qū)森林消防隊員公告
關(guān)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沒有任何豐功偉績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受難的人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
相關(guān)文章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quán)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wù)派遣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wù)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wǎng)安備 130403020011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