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查詢
站內(nèi)檢索:
您當(dāng)前的位置:首頁 > 趙國歷史

《邯商》連載(2) 歷史沿革與自然環(huán)境

時間:2019-07-23 10:20:02  來源:邯鄲晚報新聞周刊  作者:  瀏覽: 分享: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歷史沿革與自然環(huán)境

地名來源

 

歷史文獻中最早記載“邯鄲”的是《國語·魯語》中的“與邯鄲勝擊齊之王”和《春秋·谷粱傳》中的“織絇邯鄲” ,至今已達(dá)兩千多年。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二千多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20 世紀(jì) 80 年代以來,“邯鄲” 地名溯源研究方興未艾,大致形成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是傳統(tǒng)觀點。大多依據(jù)張晏的解釋。唐代顏師古在為《漢書·地理志》趙國邯鄲縣一條所作的注中,引三國時期張晏的說法:“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云”?!逗鬂h書·光武帝紀(jì)》注引《前書音義》云:“邯,山名;單,盡也。邯山至此而盡。

城廓字皆從邑,因以名焉。”《元和郡縣圖志》對邯鄲二字作了進一步解釋:“邯本應(yīng)作甘,系山名,在縣東南五里。鄲作單,與殫同,訓(xùn)盡意,取甘山而盡之意,故名甘單。”上述文獻所載,基本意思是相同的:“邯”字最初的寫法是“甘”字“邯鄲”得名于邯(甘)山,邯鄲城位于邯(甘)山的盡頭,故名邯鄲。

第二種觀點認(rèn)為“邯鄲”一名來源于“甘丹”。“邯(丹阝)”源于“甘丹”,是“甘”地與“丹”地之間的地域名。大約在商代武丁時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稱,并寫作“邯丹阝”,戰(zhàn)國時期繼續(xù)延用,約在戰(zhàn)國晚期“邯(丹阝)”嬗變?yōu)?ldquo;邯鄲”。其大致演變鏈條為:甘丹——邯(丹阝)——邯鄲。“甘”地在今林州市,

“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晉國和趙氏地域范圍的不斷發(fā)展擴大,造成了“甘丹”范圍的演變,形成了后來的邯鄲。“丹”字演變?yōu)?ldquo;單”的原因,可能是避諱趙王丹所致。

第三種觀點認(rèn)為“邯丹阝”或“甘丹”的得名與山有關(guān),“邯丹阝”或“甘丹”的初始含義是因為“邯山”呈紫紅色而得名。與邯鄲市區(qū)的紫山,或位于今永年縣的明山 ( 曾稱邯山 ) 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歷史沿革

 

邯鄲見于文獻記載出現(xiàn)于殷商末年?!妒酚?middot;殷本紀(jì)》有“益廣沙丘苑臺”記載。唐代張守節(jié)考釋沙丘臺引《竹書紀(jì)年》稱:“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邯鄲當(dāng)已形成城邑。

 

邯鄲在西周時,屬衛(wèi)國。春秋晚期為晉國地。戰(zhàn)國時為趙國和魏國地,邯鄲為趙國之都城:當(dāng)時趙國境內(nèi)屬于今邯鄲市轄的有邯鄲(縣)、曲梁(今永年地)、番吾(今磁縣地)、冠氏(今館陶縣)、乾侯(今成安縣)等縣和魏國境內(nèi)的鄴(今臨漳縣地)、肥鄉(xiāng)兩縣地。邯鄲,自趙敬侯元年(公元

386 年)遷都于此,作為趙國都城,歷經(jīng) 8 代國君,計 158 年。

秦統(tǒng)一六國后,今邯鄲市轄境大部分屬邯鄲郡,郡治邯鄲,當(dāng)包括邯鄲、武安、番吾、鄴縣、易陽(今永年)、信都、高阝縣、今乾侯、肥鄉(xiāng)、曲梁、冠氏等地。今雞澤縣當(dāng)時屬巨鹿郡地;大名部分地屬東郡。

西漢初期,郡和王國同為地方高級行政區(qū)劃。至漢武帝時,除都城附近的司隸部外,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又稱十三州)。邯鄲屬冀州刺史部。南部屬魏郡,包括武安、梁期(今磁縣境)、武始(今邯鄲西南)、沙縣(曾為侯國,今涉縣)、鄴縣、斥丘(今成安縣)、即裴侯國(今肥鄉(xiāng)縣西南)、邯溝侯國(今肥鄉(xiāng)縣西北)、魏縣、元城(今大名縣)、館陶、平恩(今邱縣)等 18 縣。

 

中部屬趙國,包括邯鄲、易陽(今永年縣縣地)、柏人、邯會四縣。北部

屬廣平國(治今雞澤縣舊城營),包括列人(今肥鄉(xiāng)縣東北部)、曲周、斥漳(治今曲周縣南北油村)、廣平(治在今永年廣府鎮(zhèn)西北)、南曲(治在今邱縣南營)、曲梁等 16 縣。東漢時期,郡國設(shè)置基本沿襲西漢之制。到靈帝時刺史部改為一級政區(qū),成為州、郡、縣三級制。今邯鄲市大部分屬冀州魏郡??ぶ斡卩?,包括魏縣、館陶、斥丘、元城、鄴、梁期、武安、涉縣、

曲梁、平恩等 15 縣。中部為趙國,治邯鄲,領(lǐng)易陽、襄國、中丘、柏人。東北部屬巨鹿郡地,包括列人、廣年(今永年)、曲周、廣平等 15 縣。

三國時,今邯鄲市為冀州魏郡、廣平郡、陽平郡地。魏郡治鄴,領(lǐng)魏縣、斥丘、鄴縣;廣平郡治曲梁,領(lǐng)曲周、斥漳、平恩、廣平、列人、肥鄉(xiāng)、武安、涉縣、曲梁、易陽、邯鄲、臨水(故城在今峰峰礦區(qū)臨水)等縣屬之。陽平郡治館陶,領(lǐng)元城、清淵、館陶縣。

晉仍為魏、廣平、陽平三郡地,屬司州。后趙、冉魏、前燕相繼建都鄴。省曲周縣。

南北朝時,政區(qū)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北魏時為相州廣平、陽平、魏郡地,魏縣、貴鄉(xiāng)(治在今大名縣東北)、昌樂(析魏縣置)、列人、鄴、武安、易陽等縣屬魏郡。邯鄲縣、斥漳(曾入列人,后屬魏郡),曲安(治曲周故城)、平恩、廣平、廣年縣屬廣平郡。元城、館陶兩縣仍屬陽平郡。涉縣入并州刈陵縣。

北齊為司州清都尹地及襄國、陽平郡地。

隋代先為州縣兩級制,后為郡縣兩級制。今邯鄲地區(qū)當(dāng)時為武安、武陽、魏三郡地。魏郡治安陽,領(lǐng)鄴縣、洹水、成安、臨漳、滏陽、臨水縣。武安郡治永年、領(lǐng)邯鄲、洺水(治斥漳故城)、平恩、肥鄉(xiāng)、清漳、武安、永年、臨洺縣。武陽郡治貴鄉(xiāng),領(lǐng)貴鄉(xiāng)、元城、魏縣、館陶縣。涉縣屬上黨郡。東漢邯鄲屬冀州刺史部唐為河北道相、魏、洺三州地。西部涉縣為潞州地。初,武安郡改洺州(州治永年);增置相州和磁州;武陽郡改魏州(后曾改大名府),治元城。貞觀元年(公元 627 年),始置河北道,磁州廢。玄宗時復(fù)改州為郡。肅宗時又改郡為州。邯鄲地區(qū)當(dāng)時為河北道相州、魏州、洺州地。

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復(fù)置磁州,治滏陽,領(lǐng)滏陽、昭義兩縣。天佑三年(公元 906 年),改磁州為惠州,治領(lǐng)不變。此時,邯鄲地區(qū)共有 19 個縣,即邯鄲(后改臨洺縣)、元城、貴鄉(xiāng)、魏縣、漳陰(后省入魏縣)、曲周、洺水(后省入曲周)、平恩、雞澤、普樂(治今雞澤縣貫莊,后省)、肥鄉(xiāng)、清漳(后省入肥鄉(xiāng))、成安(后曾改名斥丘)、臨漳、滏陽、昭義(唐初曾名臨水)、武安、永年、館陶。宋為河北東路大名府(治大名)及河北西路洺州(治永年)、磁州(治滏陽)、相州(治安陽)地。涉縣北部屬遼州,中南部屬隆德府。貴鄉(xiāng)縣省。昭義更名昭德,后省。

金為河北西路洺州彰德府、磁州和大名府路大名府地及河?xùn)|南路潞州部分地。平恩縣省入曲周為鎮(zhèn)。大定七年(公元 1167 年)廣平縣始置。

元統(tǒng)一中國后,始創(chuàng)省制。今邯鄲市當(dāng)時為中書省廣平路、磁州、大名路及彰德路、東昌路和濮州部分地,包括邯鄲、大名、元城、魏縣、曲周、邱縣、雞澤、肥鄉(xiāng)、廣平、成安、臨漳、滏陽(元末?。⑽浒玻ê髲U)、涉縣、永年、館陶等縣。

明為直隸?。鳛榫煟V平府、大名府地和河南彰德府磁州、山東東昌府、臨清州、山西遼州部分地。廣平府治永年,大名府治元城。包括邯鄲、大名、元城、魏縣(后省入大名)、曲周、邱縣、雞澤、肥鄉(xiāng)、廣平、成安、臨漳、武安、涉縣、永年、館陶等縣。

清初延續(xù)明制,雍正四年(1726 年),將河南彰德府磁州劃歸直隸廣平府。而磁州所轄的武安、涉縣仍歸河南彰德府。直至中華民國。

民國初邯鄲屬直隸廣平府、大名府地及河南彰德府、山東東昌府地。民國二年(1913 年),廢府改道,廢大名府、廣平府改屬冀南道,治大名。改磁州為磁縣,屬直隸冀南道。民國三年(1914 年),改冀南道為大名道(治大名),邯鄲大部分地區(qū)屬直隸大名道。分屬其它省的有:武安、臨漳、涉縣屬河南豫北道。館陶、邱縣屬山東魯西道。民國十七年(1928 年)廢道,武安、臨漳、涉縣屬河南省,邱縣、館陶屬山東省外,永年、磁縣、成安、肥鄉(xiāng)、廣平、大名、曲周、雞澤、邯鄲縣皆屬河北省。

1937 3 月,全省劃十七個督察區(qū)。永年、雞澤、邯鄲縣屬十五區(qū);成安、肥鄉(xiāng)、廣平、大名、曲周、磁縣屬十六區(qū),武安、臨漳、涉縣屬河南?。磺窨h、館陶兩縣屬山東省。

1938 8 月,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建立冀南區(qū),邯鄲縣、臨漳、永年、成安、肥鄉(xiāng)、廣平、大名、館陶、邱縣、曲周、雞澤縣屬之。

1941 年建立晉冀魯豫邊區(qū)。今邯鄲地區(qū)當(dāng)時屬冀南區(qū)和太行區(qū)。曲周、邱縣、雞澤、肥鄉(xiāng)、廣平、永年、館陶、邯鄲縣屬冀南區(qū)十二專區(qū);大名、魏縣、漳河(今魏縣南部)、成安、臨漳等縣屬冀南十專區(qū);磁縣、涉縣、偏城縣(今涉縣西部)屬太行區(qū)五專區(qū);武安縣屬太行區(qū)六專區(qū)。

1945 10 月,日本投降,邯鄲全境解放,其政區(qū)建置為:涉縣、武安、磁縣屬晉冀魯豫邊區(qū)太行區(qū)第五專區(qū)(駐磁縣),邯鄲縣、永年縣、成安縣、肥鄉(xiāng)縣、廣平縣、大名縣、魏縣、臨漳縣屬晉晉冀魯豫邊區(qū)冀南區(qū)第三專區(qū)(駐曲周縣)。館陶縣、邱縣屬晉晉冀魯豫邊區(qū)冀南區(qū)第一專區(qū)。是月 15 日,邯鄲市人民政府成立(轄境為今邯鄲市主城區(qū)),直屬冀南區(qū)。是月 22 日,邯鄲縣并入邯鄲市,全市面積 434 平方公里。11 1 日,成立冀南行署,冀南三專區(qū)駐曲周,轄永年、大名、魏縣、成安、臨漳、廣平、肥鄉(xiāng)、曲周、元朝、雞澤、磁東 11 個縣和邯鄲市、大名市。11 20 日,太行行署成立,太行六專區(qū)駐武安縣,轄涉縣、武安縣、武西縣、磁縣、安陽縣、林北縣 6 縣。

1946 4 1 日,邯鄲市與邯鄲縣分設(shè),時邯鄲市土地面積為 35 平方公里。1949 5 月,原太行六專署改為河南省安陽專署,涉縣、武安、磁縣、漳南縣屬之。1949 8 1 日,恢復(fù)河北省建制,同日設(shè)立邯鄲專區(qū),轄 16 2 鎮(zhèn),原邯鄲市、大名市降為鎮(zhèn)。專署駐邯鄲鎮(zhèn)。

1949 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延續(xù)民國的建置。

1950 5 月,峰峰礦區(qū)成立,屬邯鄲專區(qū)。

1952 6 月,峰峰礦區(qū)升格為省轄區(qū)。是年,臨清縣、臨清鎮(zhèn)、館陶縣劃歸山東省。

1953 1 1 日,邯鄲鎮(zhèn)復(fù)升為市(丁等市),隸屬于邯鄲專區(qū)。

1954 年邯鄲市改省轄市。1955 2 月,峰峰市成立,為省轄市。1956 12 月,峰峰市并入邯鄲市。1958 年武安縣東部 5 個公社劃人邯鄲市,建武安礦區(qū),1961 年又劃歸武安縣。1958 4 月,邯鄲、邢臺兩專區(qū)合并。1960 年邯鄲、邢臺地市合并統(tǒng)稱邯鄲市。1961 年,邯鄲、邢臺分置專署,邯鄲市仍屬邯鄲專區(qū)。1983 年底,邯鄲縣并入邯鄲市,改為省轄市。1986 4 月,

武安縣劃歸邯鄲市,1988 10 月,武安縣改武安市(縣級市)。

1993 7 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邯鄲地區(qū),實行地市合并,稱邯鄲市,將邯鄲地區(qū)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至此,邯鄲市共轄邯山區(qū)、叢臺區(qū)、復(fù)興區(qū)、峰峰礦區(qū) 4 個市轄區(qū),武安 1 個縣級市,邯鄲縣、永年縣、成安縣、磁縣、涉縣、臨漳縣、魏縣、肥鄉(xiāng)縣、廣平縣、曲周縣、雞澤縣、邱縣、大名縣、館陶縣 14 個縣。本書的邯鄲,指 2016 年邯鄲市的行政劃區(qū)范圍。

 

自然環(huán)境

 

邯鄲市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復(fù)雜多樣。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中、低山丘陵地貌,東部為華北平原。海拔最高 1898.7 米,最低 32.7 米,相對高差 1866 米,總坡降為 11.8‰。全市自西向東大致可分為五級階梯:西北部中山區(qū)、西部低山區(qū)、中部低山丘陵區(qū)、中部盆地區(qū)、東部沖積平原。

邯鄲境內(nèi)山脈主要分布在涉縣、武安市、邯鄲縣、峰峰礦區(qū)、永年縣之內(nèi)。其中有小摩天嶺山脈、老爺山脈、十八盤山脈、橫行山脈、鼓山、紫山山脈以及少量平地突起的山峰。邯鄲市河流眾多,漳河、衛(wèi)河、滏陽河、洺河、老沙河、馬頰河等或從西向東、或從南向北流過邯鄲大地,形成了完整的水系。

邯鄲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風(fēng)多干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 13.5℃,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氣溫 -2.3℃,極端最低氣溫-19℃,最熱月份(七月)平均氣溫 26.9℃,極端最高氣溫 42.5℃,全年無霜期 200 天,年日照2557 小時。

(未完待續(xù))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appy_happy_maomi)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推薦資訊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之謎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
關(guān)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區(qū)森林消防隊員公告
關(guān)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沒有任何豐功偉績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受難的人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
相關(guān)文章
    無相關(guān)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quán)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wù)派遣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wù)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wǎng)安備 130403020011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