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紅色邯鄲

影視作品如何推動健康餐桌文化

時間:2020-07-17 15:38:1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牛夢笛 游歡  瀏覽: 分享:

 公筷、公勺、分餐制等陸續(xù)登臺

影視作品如何推動健康餐桌文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政協(xié)委員建議將每年11月11日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系統(tǒng)推進“公筷革命”。在此之前,杭州市政協(xié)委員、浙江傳媒學院教授葛繼宏提交了一份提案,他認為“11月11日”不僅是購物節(jié),也可以形象地代表兩雙筷子,于是建議設立為市民自覺使用公筷的“全民公筷行動日”;此外,可以將推廣公筷使用的公益活動與動漫結合。

影視作品如何推動健康餐桌文化 

觀察類綜藝節(jié)目《未知的餐桌》劇照  資料圖片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公筷、公勺、分餐制成了人們熱議的文化現(xiàn)象,影視作品、綜藝節(jié)目都在潛移默化地向人們普及公筷公勺的問題,助力全社會形成使用公筷公勺的良好風尚。

  古裝劇目展現(xiàn)分餐制等古代飲食文化 

  今年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人們諸多警示與思考,讓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許多人一聽到分餐制,第一反應會認為這是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其實不然,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xiàn)了分餐的就餐形式,并且持續(xù)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民族大融合不斷演進,進一步促進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到隋唐五代時期,分餐制逐漸向合餐制演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這與唐代出現(xiàn)高椅大桌有關,至少到唐中晚期,高足桌椅已經非常普及。家具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引起了生活方式的變化。中國人基本上拋棄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新的坐姿才使‘會食制’成為可能。”

  具體到古代的分餐制,先秦時期,完整而嚴格的禮樂制度成為指導人們衣食住行的規(guī)范,分而食之的分餐方式符合當時的禮樂制度?!抖Y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儒家認為飲食活動是禮制的發(fā)端,有關禮儀的制度在西周形成一套相當完整的制度?!吨芏Y》有載:“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后加者為席。筵長席短,筵鋪陳于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比如古裝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就呈現(xiàn)了古人分而食之的飲食方式:秦王與群臣席地而坐,每人面前有一張低矮的食案,食案上擺著各自的食物,席下鋪筵。而每個人的食品、食具的待遇差別顯示著就食者不同的身份地位。

  宋朝時期,公筷出現(xiàn)。在《西湖游覽志馀·帝王都會》中記載:“高宗在德壽宮,每進膳,必置匙筯兩副,食前多品,擇取欲食者,以別筯取置一器中,食之必盡,飯則以別匙減而后食。吳后嘗問其故,對曰:‘不欲以殘食與宮人食也。’”宋高宗也被稱為“公筷公勺使用第一人”。電視劇《清平樂》也在故事情節(jié)中呈現(xiàn)了古人是如何使用公筷的,比如宋仁宗與皇后進餐,由女官從桌上拿起一雙筷子夾起食物,放進宋仁宗的碟中,宋仁宗再用自己的筷子夾起食用。

  民以食為天,影視劇中分餐制的展示,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種積極的引導。

  綜藝節(jié)目呈現(xiàn)公筷公勺等健康生活方式 

  近期上線的一些綜藝節(jié)目,都有意識地將使用公筷、公勺等問題擺在臺前,引發(fā)觀眾的熱議和思考。就連音樂節(jié)目《我是唱作人2》的衍生節(jié)目《開飯啦!唱作人2》,在歌手們結束舞臺演出之后,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時,制片人車澈也會不停強調,“我們夾菜用的是公筷”。

  除此而外,一些生活觀察類節(jié)目,更是突出公筷、公勺使用的重要性。主創(chuàng)團隊希望將使用公筷、公勺的理念通過輕松愉快的節(jié)目,潤物無聲地傳遞給觀眾。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公筷、公勺、分餐制等健康餐桌習慣逐漸被大家關注,觀察類綜藝節(jié)目《未知的餐桌》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吃飯環(huán)節(jié),對大眾的公筷使用引導大有裨益。節(jié)目中,嘉賓去到約飯地,被邀請進門口后,他們會主動消毒,做飯時主動請求幫廚,吃飯時拿公筷夾菜,飯后主動去收拾桌子和洗碗。作為《未知的餐桌》飯友團團長,相聲演員岳云鵬介紹:“我媽媽堅持的習慣是用一雙公筷,將自己喜歡的菜夾到一個固定的盤子里,自己分餐食用。”演員沙溢也介紹了自己家的用餐習慣:“我們家每一盤菜里都有一個公用的勺子,不僅衛(wèi)生,也方便孩子們自己取餐。”

  同樣,在觀察綜藝節(jié)目《婆婆媽媽》中,演員李佳航在妻子李晟家吃飯,親戚們不停給他夾菜。透過屏幕,觀眾不難發(fā)現(xiàn),桌上每一道菜上面都放有一雙公用筷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青年教師董晨宇認為,“公筷和公勺的使用推廣也會遭受文化上的阻力,不可能強求,但以綜藝節(jié)目的形式對公筷公勺的使用與普及進行宣傳,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公眾人物的影響力也得到了有效的發(fā)揮”。

  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胡善聯(lián)表示,不管是和家人在家中用餐還是和同事在餐廳聚餐,自己都會要求使用公筷,“很多餐廳都沒第一時間提供公筷公勺,我們會讓服務員去拿”。在他看來,這次疫情會讓人們的生活習慣發(fā)生巨大的改變。

  公益廣告倡導文明就餐新風尚 

  疫情期間,人們雖然養(yǎng)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好習慣,但是使用公筷公勺的自覺習慣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葛繼宏表示:“使用公勺、公筷還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比如說我回家去見父母,我吃飯的時候說要使用公筷、公勺,老人可能覺得孩子嫌棄我了,所以在這種前提下,在親情等各方面的壓力之下,推行起來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如何讓公筷分餐成為一種長期的生活習慣,而不是疫情下的‘暫時性文明’,也需要影視工作者參與進來,以藝術的力量影響人們,使其接受健康的飲食習慣。”

  近日,中央文明辦下發(fā)《關于開展倡導使用公筷公益廣告宣傳的函》的通知,倡議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大力營造全社會使用公筷的濃厚氛圍,不斷培育現(xiàn)代文明生活新風尚。在此背景下,全社會形成一股熱潮,紛紛制作相關公益廣告。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了公筷公益廣告《筷筷有愛篇》《公筷不能少》,人民日報出品了5幅平面公筷公益廣告,浙江省海寧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出原創(chuàng)動漫視頻《文明用餐 使用公筷公勺——餐館篇》,新華網客戶端聯(lián)合新潮傳媒推出“分餐不分愛”主題公益宣傳片……一系列公筷公益廣告提倡市民使用公筷公勺、守護舌尖上的健康,傳播了文明就餐的新風尚。“我覺得使用公勺公筷、實行分餐制更文明健康,也更安全,現(xiàn)在去外面餐館吃飯更放心。大家都應該提高健康意識,自覺培養(yǎng)用餐好習慣。”媒體人張榆澤表示。

  這次疫情雖然是一次危機,但也促使人們開始摒棄以往不良的飲食習慣,熒屏上公筷文化的不斷呈現(xiàn),將會成為培育全民健康飲食習慣的助推器。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7日 09版)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appy_happy_maomi)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推薦資訊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之謎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
關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區(qū)森林消防隊員公告
關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沒有任何豐功偉績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受難的人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