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大名府

大名縣出土“西夏、漢文”合體碑?。ㄉ掀?/h1>

時間:2018-08-22 16:19:29  來源:解讀邯鄲  作者:陳正  瀏覽: 分享:

   2013年,大名縣舊治鄉(xiāng)陳莊村出土一方圓首豎碑墓志銘,寬35厘米,高60厘米。讓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興奮不已的是該墓志銘一面鐫刻11個西夏文字母,另一面則有500多個漢文字符。

 
  學界一致認為,該墓志銘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元代最早一方西夏文、漢文碑刻,顯示出元代西夏后裔的民族傳承、墓葬特點和文化特色,是研究西夏移民在中國發(fā)展、存在過程,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史金波建言,其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歷時190年,傳承十世!神秘的“西夏王朝”
 

 
  西夏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據(jù)夏州(今陜北地區(qū)的橫山縣),封定難節(jié)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jù)相襲。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西夏王朝的締造者黨項羌原居于黃河河曲一帶,是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漸強盛。
 
  唐初,居住在黨項人西面的吐蕃族日益強大,對黨項諸部落形成很大威脅。為求得生存和發(fā)展,黨項人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大遷徙。他們先是到甘肅慶陽,后其中一部分再次遷到陜北米脂、橫山一帶定居。遷徙到陜北的黨項部族有八大種姓部落,其中以拓跋氏勢力最強。
 
  唐末,社會動亂,各勢力紛爭,最終釀成了一場農(nóng)民起義。為鎮(zhèn)壓起義,唐僖宗調各路人馬,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參戰(zhàn),作戰(zhàn)有功,升任夏州節(jié)度使,封夏國公,并賜李姓。
 
  五代時期,中原分裂,黨項人借機不斷擴張自己勢力。881年,拓跋思恭“雖未稱國而王其土”建立夏州,在自己統(tǒng)治的轄區(qū)內任命官吏,征收租稅,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地方勢力。
 
  北宋建國之初,黨項諸部與宋廷相安無事。后來,拓跋部對宋廷時叛時附,雙方之間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十多年。拓跋氏失敗最慘重時,領地盡失。后來族人李繼遷重新糾集力量,經(jīng)過十幾年的征戰(zhàn),重新占領了陜北銀、夏、宥、鹽等五州之地。
 
  1001年,李繼遷連取北宋懷遠(今寧夏銀川市)等河外五鎮(zhèn),1002年,一舉攻破靈州,并定都于此。1003年,李繼遷率軍與吐蕃戰(zhàn),不幸中箭身亡,其子德明即位。他實行“東合西進”的政策,向東與宋結好,為黨項社會的發(fā)展營造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向西“掠吐蕃戰(zhàn)馬”,向北“收回鶻銳兵”,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推進至河西走廊。
 
  1020年,李德明將都城由靈州遷至懷遠鎮(zhèn),升為興州,并大興土木營建宮室。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元昊即位,改興州為興慶府。1036年,元昊擊敗河西回鶻,把勢力一直擴大到敦煌一帶。
 

  夕陽下,西夏國殘留遺跡黑水城的標志建筑——佛塔
 
  此時,西夏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倚賀蘭山以為固”,雄踞塞上。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南郊祭壇高筑,在眾大臣的擁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元昊所建立的王國西夏語稱為“大白高國”,因其位于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之西,歷史上稱之為“西夏”。這是一個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王朝。自1038年元昊稱帝,到1227年末主失國,歷190年,十傳其位。其間金代遼治,宋室南遷,而西夏則巋然不動。
 
  2、神秘消失的“西夏文”,為元朝統(tǒng)治者湮滅
 

神秘的西夏文
 
  在漠北草原興起的蒙古族歷經(jīng)300多年的火并完成了統(tǒng)一。1206年鐵木真稱王,號成吉思汗。
 
  統(tǒng)一后的蒙古部族繼續(xù)南進,意欲統(tǒng)一中國,并首先把矛頭指向了西夏。在此后的22年間,蒙古先后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親征。
 
  銳不可當?shù)拿晒盆F騎橫掃亞歐大陸,所向披靡,然而在西夏國門前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成吉思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1227年,蒙古大軍包圍夏都興慶府達數(shù)月之久,西夏最終因彈盡糧絕,于1227年6月舉城投降。
 
  然而在西夏滅亡之前,成吉思汗卻因中了黨項人的毒箭而斃命。處于戰(zhàn)爭癲狂狀態(tài)的蒙古大軍,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理,對西夏實施了滅絕性的摧毀。他們不但血洗都城,將積聚近200年的宮殿、史冊付之一炬,而且還將賀蘭山下的皇家陵園毀盜殆盡。 
  
  至此,曾在中國歷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灰飛煙滅了。
 
  更可嘆的是,元人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并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國傳》或《黨項傳》,而獨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以至在《二十四史》中,《西夏史》成為遺憾的空缺。
 
  數(shù)百年來,西夏漢文史料的匱乏和同時代宋、遼、金史料的豐富一直形成鮮明對照。但是,后世的研究者們并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通過各種途徑,如廢棄的建筑、殘缺的經(jīng)卷以及殘陵亂冢,尋找著這個遺失王朝的蹤跡。
 
  以黨項族為主體的西夏政權雖然存在不到200年,但西夏人卻創(chuàng)造了異常璀璨的文明,西夏文字便是最有說服力的代表。但由于長期以來沒有實物研究,“西夏文”成為了一種神秘的存在。 
 
  西夏建國前夕,李元昊便讓富有才華的大臣野利仁榮等創(chuàng)造、記錄黨項族語言,野利仁榮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創(chuàng)出6000多個字。
 
  人們習慣上將漢字稱為方塊字,事實上將西夏字稱為方塊字更為貼切。西夏字筆畫繁復,但結構緊湊,字形飽滿,個性鮮明。在當時,它不僅用于政府公文,而且還被用來翻譯經(jīng)典著作。 
 
  近千年前,西夏文寫出了西夏國自尊自強的個性;數(shù)百年之后,記憶這段塵封歷史的文字又不斷破土而出。
 

 
  在甘肅省博物館里,收藏著一張發(fā)黃的紙片,紙的上下角已經(jīng)殘破,上面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橫豎方格和用漢、夏兩種字體書寫的文字:“六月,朔日甲辰”;“七月,朔日甲戌。”
 
  據(jù)西夏學專家陳炳應先生考證,這是一份丁亥年5~12月的夏漢文的日歷。日歷上的丁亥年為公元1047年。這個時間距文獻記載的西夏文字創(chuàng)制的時間僅10年左右。 
  
  1962年9月,在保定市北郊約2公里處的韓莊一座俗稱“大寺”的古寺院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兩座明代的西夏文石經(jīng)幢,幢身每面均刻有西夏文,刻文時間是明弘治十五年,即1502年。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晚的西夏文。
 
  這兩座石幢的發(fā)現(xiàn),說明西夏文的使用下限至少是在明代,并說明直到明代時,黨項人作為單獨的實體仍然存在。1047~1502年,這意味著西夏文的使用時間長達450余年,這在歷史上并不多見。 
 
  3、清代學者張澍寺廟內打開西夏文“寶典”
 
  1810年秋,閑居在家的著名學者張澍,與好友到地處武威城內東北隅的清應寺游覽,偶然發(fā)現(xiàn)這里有座隱秘的碑亭。令人不解的是,碑身前后卻用磚石砌牢,死死封閉,僧人說寺內代代相傳,內有異物,不能打開,否則將有災禍降臨。
 

 
  聽到這里,學識淵博的張澍越發(fā)感到驚奇,他認為這里面肯定有某種鮮為人知的大秘密,便再三懇求僧人拆開砌封,并立下誓言愿承擔一切損失。因張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寺僧不得不給面子,只好破例拆去了砌封。
  
  果然墻內出現(xiàn)一奇特碑刻,張澍看一面的文字似漢文方塊字,但又不是漢字。這時,才高八斗的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上面的字他竟連一個都不認識。
 
  經(jīng)研究,他認為這是早已“消失”的神秘西夏文。碑刻另一面的漢字“譯文”讓他大吃一驚,原來這碑刻竟是“失蹤”數(shù)百年的、大名頂頂?shù)摹吨匦拮o國寺感通塔碑》,堪稱無價之寶。
 
  西夏立國后,黨項上層把佛教作為統(tǒng)治思想之一。為發(fā)展佛教,他們大興土木,興修許多寺院和佛塔等。
 
  據(jù)當時資料記載“近自畿甸,遠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字遺址,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于是西夏境內佛剎林立,致使后人感嘆“云銷空山夏寺多”。
  
  當時涼州(今甘肅武威)是西夏國的西涼府,位居輔郡,地處險要,歷來佛教浸盛。所以,建廟修塔時,西夏統(tǒng)治者自然不會忽視這個多民族雜居的“戰(zhàn)略要地”。
 
  西夏天佑民安四年(1093年),由夏崇宗乾順與皇太后發(fā)愿,動用子大量人力與錢財,決定重修涼州護國寺內因地震受到破壞的感通塔,同時修繕寺院。第二年竣工,立碑贊慶。
 
  這一年恰好是乾順誕生十周年,為了給十周歲的皇帝祈福,興辦了隆重的佛事活動。這通碑就是保存至今著名的《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西夏碑”。
 
  按正常思維,該碑理應放在護國寺,但西夏統(tǒng)治者為何將這一記載重要歷史事件的碑刻,放在“檔次”遠不如護國寺的清應寺內,且嚴密隱藏?如今這還是個難解之謎。
 

  
  這通碑一面為西夏文,共28行;另一面為漢文,26行。兩種文字內容大體相同,都是敘述建立和修繕感通塔的詳細情況。碑刻的漢文部分,一開始就敘述在阿育王建立的八萬四千寶塔中,涼州塔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后幾經(jīng)興廢,至前涼張?zhí)戾a統(tǒng)治時期,又建佛塔以安置佛的杏眼舍利。
 
  西夏立國后,這座寶塔祥瑞感應的故事很多。如西夏天佑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涼州發(fā)生地震,佛塔出現(xiàn)嚴重傾斜。有司正要派人搶修,這座塔竟出人意料地自行恢復原位。
 
  眾所周知,世界著名的仳邱斜塔,是河水長期沖刷泥沙導致大量淤積,使下陷的塔基逐漸抬高才白行扶正的。而西夏寶塔卻能在一夜之間自行恢復原位,的確難以解釋。有人說這是余震的結果,但據(jù)行家介紹,這種“巧合”成功的概率很小。
  
  如果說感通塔的“行自糾正”屬自然現(xiàn)象的話,碑刻上記載的“塔現(xiàn)燈光,駭乎涼土,是夕亦大雷電,于暝晦中,上現(xiàn)瑞燈,羌人睹之,驚駭而退。”種種記載,使此塔更顯靈異。當時,無論涼州百姓或西夏上層,也都認為感通塔能安國佑民,消災解難。
  
  接著,這塊碑刻上還敘述了崇宗即位后,西夏重視佛教,多次召集工匠修飾佛塔,使其煥然一新的情況。贊揚了皇帝和太后“發(fā)菩提心,大作佛事”的善舉。
 
  碑文還記載了寶塔修成后所作的禮佛活動,最后是書寫碑文、篆額、主持或負責修飾佛塔寺人員的職稱和姓名。這區(qū)區(qū)26行漢字,書寫了當時一段弘佛歷史,內涵極為豐富。專家說如此“包羅萬象”的佛教石刻,在海內外實屬罕見。
  
  這塊西夏碑高2.6米,寬1米,厚30厘米。碑首呈半圓形,邊呈殺角,四周刻忍冬花紋。碑首西夏文篆字題額“敕感應塔之碑文”。兩側各有線刻會樂菩薩,作飛天狀。它不僅是目前我國現(xiàn)存最大最好的西夏文碑,為研究西夏佛教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料,且碑的正背兩面,還分別刻著西夏文和漢字釋文,是一部珍貴的西夏文、漢文相對照的“字典”,對破譯古老失傳的神秘西夏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正式公布該碑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appy_happy_maomi)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推薦資訊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之謎
150萬契丹人一夜消失
關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區(qū)森林消防隊員公告
關于公開補錄邯鄲市某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沒有任何豐功偉績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受難的人
殷海光 |一個因思想而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wǎng)安備 13040302001124號